win10安全模式有什么用详细介绍(应对心理危机: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频道:win10教程 日期: 浏览:227
win10安全模式有什么用详细介绍(应对心理危机: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林紫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1月版。

父母要培养自己系统的养育观

在孩子幼升小之前,父母常常忙不迭地给他们找一个好的学前班,希望能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角色的过渡和转换。可是,很少有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为自己报读一个“学前班”。

事实上,“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唯有通过父母的学习和不断成长,才能从源头开始使孩子的生命之河更加清澈。

预防胜于治疗。二十多年的心理工作经历,让我看到太多的婚姻问题、职场问题乃至社会性的冲突伤害事件,如果能在早期于家庭的角度普及心,学,让更多的父母有机会接触心理学,很多的遗憾都有可能避免。有时候很多伤害,仅仅是因为父母没有机会去了解那些对他们自己和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知识。

有一次在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4岁的女孩和她的妈妈。当空姐把饮料车推过来的时候,妈妈不假思索地为自己和孩子各要了一杯咖啡。我很惊讶地问这位妈妈:“你一直都给孩子喝咖啡吗?”她说:“是啊。”我说:“这么小的孩子,不适合喝咖啡的。”妈妈比我更惊讶,她说她从来都不知道有这种说法。她的惊讶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我们以为大家都应该了解的常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知晓。

还有一次,《心理月刊》的前主编王珲老师请我看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坐在我们身旁的是一家老小,其中有一个4岁大小的男孩。当电影里出现极端、恐怖和血腥的画面时,男孩变得格外焦躁和不安,开始哭泣、吵闹。于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训斥男孩道:“你是一个男子汉,这有什么好怕的?坐好!乖一点!”那个时候,我的心很痛?原来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这样的电影场景并不适合这么小的孩子。

win10安全模式有什么用详细介绍(应对心理危机: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电影《交换人生》(2023)剧照。

对于父母来讲,也许仅仅“不知道”三个字就可以令自己释怀;然而对一个幼小的生命来说,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可逆转的伤害和影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幸福,为了这个目标一直努力地向外求索,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承受超负荷的压力,可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某些做法已经伤害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不知道其实自己不当的养育方式,才是孩子健康和幸福的障碍,甚至是“杀手”。

微信朋友圈里曾经流传一张图片。图片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妈妈指着站台上打扫卫生的清洁工说:“如果你不想学习,将来就会像他一样。”这句话听上去是不是有点熟悉呢?有没有什么时候,你也跟孩子说过类似的话,或者有没有什么时候,你也曾被家长用这句话加以警示?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也许是想激励孩子更努力地去实现他自己的幸福人生,可是,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图片的下半部分,同样也是母子,一个妈妈对孩子说:“如果你好好学习,也许你将来会有能力为他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想一想,假如是你,你会用哪种方式表达你的期望呢?两个妈妈的目的也许是一样的,可是,假如我们是孩子,我们听到的信息以及体验到的情绪会有什么不同呢?第一个孩子也许在妈妈的信息里听到的是恐吓,得出的结论是:“假如我不努力,那么我将不会有好的结果。”第二个孩子听到的则是鼓励,得出的结论是:“假如我努力,我将有可能为别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个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对生活的绝望:“假如我不好好学习,我的人生将会很悲惨,悲惨之一,就是成为这样一个普通人。”第二个孩子感受到的也许是希望:“假如我好好学习,世界可能会因为我而变得更好。”第一个孩子听到的是妈妈对一位清洁工的鄙视,而第二个孩子则在妈妈的言辞中听到了慈悲与关爱……现在,请设想一下,这两个孩子的未来可能会有怎样的不同呢?在现实生活中,被第一类妈妈刺激着长大的孩子不少见,他们心怀恐惧地成功了,可是越是成功,越是害怕。他们害怕如果自己不能像今天一样成功,那生活就完了。第二类孩子或许没有成为世俗所定义的成功人士,然而,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无论生活在哪里,他们总是充满力量和希望。他们老老实实地、安安心心地活着,并且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活力。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

这幅图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可以帮助我们放大平时被我们忽略了的言行。假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你作为爸爸或妈妈,更愿意用哪种方式来表达你对孩子的期望呢?同时,我也希望你能试着思考:是什么塑造了不一样的爸爸或者妈妈?如果我们是第一类或者第二类的妈妈,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

如果要弄明白我的孩子,我必须弄清楚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人?我自己。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习不断放下过往对孩子的评判,努力地去真正看懂孩子的每一个表现,或者我们所关注的每一个“孩子的问题”。

当我们觉得孩子的某些表现实在不可理喻、让人抓狂、令我们无从“下手”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孩子出现这个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以孩子为镜,养育孩子的过程就可以成为妙趣横生、共同寻找和创造新的可能性的过程。

win10安全模式有什么用详细介绍(应对心理危机: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电影《交换人生》(2023)剧照。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一个看上去似乎有一点传奇或者极端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你将逐步了解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十个心理关键词对一个人内在的安全感,对其成年之后的行为、社会交往及亲密关系等会有怎样的影响。我很希望你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当这样一个人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你有没有可能去试着了解,这样的主人公可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她跟父母的关系可能是怎样的?如果你是她的父母,你眼中的她可能是怎样的?你会怎么描述和评价她呢?

故事发生在20多年前的上海。女主人公来找我的时候,30岁出头,长得非常清秀,只是显得格外憔悴。正值黄昏时分,夕阳照在她的头发上,勾勒出一种极度忧伤的美,像只暂栖枝头、随时可能飞走的蝴蝶。我倒水给她,她非常惶恐,把自己的手藏在身后,擦了又擦,然后才伸出来。那双手修长姣好,可是指甲缝里满是泥土——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这实在很少见。随着咨询的推进,她慢慢地敞开心扉告诉我说:“我的手有种欲望,很不好的欲望,所以我恨它们。我想把它们埋进土里面,可是我办不到。它们一直要跟着我,让我这一生都幸福不了。”

你一定很难想象,这个美丽女子口中所说的“欲望”,是解剖。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读于卫校的她,狂热地爱上了解剖。除了上学校的解剖课外,周末同学们都回家了,她无处可去、也不想出去的时候,就会去菜市场买来活的鸡、鸭,甚至是兔子进行活体解剖。她说,当她的刀割下去,鲜血喷出来的时候,她觉得心里有一种东西释放了,可是同时又会产生深深的罪恶感。她的罪恶感,并不是针对这些被解剖的小动物,而是每当她这么做的时候,眼前浮现出的都是母亲的脸,她想象着母亲痛苦而扭曲的样子,想象着喷出来的鲜血是来自母亲的身体。她说那个时候她会有一种快感,同时又非常非常地痛苦和憎恨自己。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会让一个女子对自己的母亲怀有这么深的怨恨,有如此扭曲的感受呢?

如果仅仅看到女主人公成年后的“变态”,也许你会觉得她很恐怖、很可恶,甚至恨不得立刻将她关押起来。然而,假如你有机会看到她是如何从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的感受会完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用十个关键词还原她这30多年的人生。

她出生在边疆的一座小城市,父母是上海知青。在她出生后不久,父母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经常争吵甚至打架。母亲对这个小女孩心怀怨恨,觉得她的到来使得夫妻关系每况愈下。于是,在她两岁以前,母亲经常把她随意交给自己的姐妹们代管,有的时候甚至一天下来,自己都忘了把孩子交给谁了。在她两岁左右,父亲有了“第三者”,母亲提出离婚。她被判给了母亲,可是母亲不想要她,很想把她随便送人,远在上海的外婆不忍心,于是把她接回了自己身边。回到外婆身边的日子,她说,是这30多年中唯一一段觉得幸福和快乐的日子。直到她读小学时,有一天老师让大家写一篇作文“我的妈妈”,她用了自己能想到的最美好的词,深情地写了一篇自己很喜欢的作文,然后带到学校,当着全班的面读给大家听。她的作文开头是这么写的:“我的妈妈六十多岁了,她是我的外婆。”全班哄堂大笑,连老师都忍不住笑出了声。那个时候,小小的她一下子蒙了,在一片嘲笑声中,她不知所措,头一次感到了羞耻。老师没有让她读完,也没有给她任何解释的机会。小小的她,从此很害怕去学校,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外婆给母亲写了封信,一个多月后,她回到了母亲身边。那个时候母亲已经再婚了,继父是大学教授,在她的印象中,继父“非常有耐心,也很慈祥,与冷漠严厉的母亲形成了鲜明对比”。有的时候,她宁愿与继父谈谈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谈一谈自己看不懂的书,而对于母亲,她没有任何话要讲。母亲“很粗暴,很忙碌”,她虽然是艺校的校长,可是跟自己的女儿,除了功课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话题可以谈。她的亲生父亲从未出现过。母亲对于父亲的愤怒还在,所以经常拿继父和她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家里仍然气氛紧张。每一次母亲发泄的时候,她都把自己关起来,一声不吭,从来不对任何人讲自己心里的难受之处。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拼命学习,考入最好的高中,然后考上大学回到外婆身边。她也真的做到了——她考进了当地最好的一所高中,而且可以寄宿。她觉得终于自由了。到了学校以后,她继续向着回到外婆身边的目标而努力,同时,也慢慢地开始跟自己的同桌——一个男生,成为朋友。她觉得在那个阶段,好像自己心里的所有不快都在逐渐缓解。就在她觉得生活开始要有希望的时候,一件完全颠覆她人生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母亲突然怒气冲冲地出现在校长室里,手中拿着她的日记本。她被叫到校长室,母亲把日记本扔到了她的脸上,当着校长的面辱骂她,说她是个不争气的女孩,甚至说她是小流氓,因为“居然敢早恋”!那天以后,她没有再去过学校,母亲很快给她转了学,转到当地的一所卫校,在那里,她疯狂地迷恋上了解剖……

讲到这里,让我们先停一停,回过头去看一看这样的一个女孩子,从生命最初到高中再到卫校的这个阶段,都经历了什么,她的内心有着怎样的创伤,是什么样的关键事件使她的人生变得如此痛苦。

不完美的小孩才是正常的孩子

首先来看看她生活在父母身边的那两年。在那个时间段里,有着人生中第一个最重要的心理关键词?依恋关系。一个婴儿最初所依赖的、需要去建立稳定关系的人,通常是母亲。母婴依恋关系建立得好坏,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命品质。我们的女主人公,虽然父母俱全,却经常被随意扔给不同的人,没有一份稳定持久的关系。这样一种混乱的养育状态,加上母亲不稳定的情绪,通常会形成最为棘手的一种依恋关系?“混乱型依恋”。在这种关系状态下长大的孩子,内心渴望爱,可是又不相信自己会得到爱。所以常常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很害怕亲近。

win10安全模式有什么用详细介绍(应对心理危机: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电影《追风筝的人》(2007)剧照。

混乱型的依恋关系,常常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研究,对比在贫困家庭与福利机构长大的孩子后发现,虽然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养育环境要比福利机构差很多,可是仍然有62%左右的孩子可以形成健康的、安全的依恋关系。相反,在福利机构里长大的孩子,则有65%左右会形成混乱型依恋关系。

这个专业的研究,对于普通的爸爸妈妈来讲,有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在我们的个案中,经常会听到有不少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过更好的生活”,自己在外奋力打拼,幼小的孩子则被送到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身边养育,再或者完全扔给了保姆,虽然这些父母毫不吝啬地给孩子报价格昂贵的早教课程,却不曾陪孩子上过一节课。也有一些父母,为了移民,只能母亲单独带着孩子去国外生活,父亲不能陪在妻儿身边,母亲的各种情绪压力最后全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看起来,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然而事实上,对一个小生命来说,一段稳定的家庭关系,一个情绪稳定、能够及时给予孩子回应的母亲,才是真正的“好”,才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好内在安全感最重要的基础:一份安全型依恋关系。

假如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会发生什么事呢?给大家分享我曾经的两位实习小助理的故事。这两个女孩都非常地可爱、聪明和勤奋,其中一个女孩的爸爸妈妈虽然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可是她的母亲心态健康积极,能够很坦然地跟孩子谈论这件事,并且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一直保持稳定和愉悦,所以,这个小助理,无论别人怎么批评她,她都会欣然接纳、积极改正。

另一个女孩,有爸爸妈妈,有姐姐哥哥,看上去是一个很完整的家庭,可是她的母亲追求完美,非常苛刻,而且情绪不稳定。所以从小到大,她一直活在紧张和恐惧中,即使别人表扬她,她也会很害怕和担心地想:这个表扬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我做得还不够好?不健康的依恋关系,会对子女成年后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继续讲故事。促使我们的女主人公来咨询的原因,是她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走入健康的婚姻。

无法拥有健康的婚恋关系,这是混乱型依恋对孩子成年生活的重大影响之一。顺着这个话题,我们要谈到第二个关键词?安全感。

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安全感,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各种挑战,他们通常也不会对婚恋心存恐惧。回头看女主人公的早期经历,母亲曾想把她随便送人,虽然最终被外婆阻止,但被遗弃的恐惧深深印刻在她幼小的心灵中,让她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这一生都不配得到幸福。这样的恐惧和不配得感,在许多幼年差点儿被送人或真的送了人的孩子身上,无一例外地存在着。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整个家庭系统

真实状况的反映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没办法建立良好的信任感,他们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所以常常会表现得自暴自弃,继而发展出对社会的无法适应性,更无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看起来还什么都不懂的婴儿,会“记住”那么早的事情?那我们就来看看第三个与安全感有关的关键词?情绪性记忆。

人类的记忆发展,首先是运动型记忆。比如说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吸奶,甚至很小的宝宝都会用奶瓶。到了6个月左右,情绪性记忆就开始发生。所谓情绪性记忆,就是对某一件事情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所留下的烙印。你可以试着想想,在我们的女主人公身上,有怎样的情绪体验一直在影响着她?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请你猜猜看:“当提到妈妈这个词的时候,一个人内心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可能会是什么?”

假如我告诉你,这世上有一半左右的人提到妈妈的时候,非但不会感觉到幸福和甜蜜,反而会感到紧张、焦虑、负罪感和自责,你会吃惊吗?我们的女主人公,当她的作文“外婆妈妈”被嘲笑时,她体验到了耻辱和愤怒,这样的情绪性记忆,再加上与妈妈相处时的种种缺憾,导致她每一次想到母亲的时候,内心所有无处宣泄的伤心记忆就被唤起,一次次加重对内在安全感的破坏。

win10安全模式有什么用详细介绍(应对心理危机: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电影《追风筝的人》(2007)剧照。

有的时候并不是妈妈的错,却仍然会给孩子造成类似的负面情绪性记忆。比如说,有一些在年幼时就失去母亲的孩子,无论母亲是因为生病还是意外而离开,他们同样会产生被遗弃的愤怒感。假如这样的情绪体验没有被疗愈和处理,它就会在孩子成年之后不断地跳出来搅扰他们的生活。所以,这些年来,我都在通过每一次讲座和采访传播一个重要理念:情绪性记忆比知识性记忆更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会着重探讨如何帮助孩子积累更多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

接着,我们来看下一个关键词?家庭系统。家庭系统是一个非常大也非常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我们把自己出生的那个家庭叫作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互为系统中的一员,任何一员的变动都会引发整个系统的改变。仍然以故事的女主人公为例:她的原生家庭从最初的不稳定到破碎,生父虽然不再在她的生活中存在,可是他所造成的缺失以及母亲对他的愤怒、未解决的冲突等,仍然严重地影响着整个系统,导致她全然不知该如何去建立自己的家庭。

故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当女主人公再次回到外婆身边的时候,外婆跟她说,希望她能够理解和原谅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自幼被外婆宠溺,凡事以自己为中心,所以她从来都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别人,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处理好自己跟女儿的关系。这就是“系统”的力量。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如果不加以修正,会在家族中一代又一代地以问题的方式传递、影响下去。

通过家庭系统概念,我很希望更多的爸爸妈妈了解,假如孩子在成长中的某一个阶段出现某一个特别的行为,不要孤立地把它当作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往往就是整个家庭系统真实状况的反映。就像女主人公通过拼命学习来对抗家庭的不快一样,很多他人心目中的优等生,其实内心并非真的有很强烈的成就动机和需要,他们只是下意识地想通过这个方法让家庭系统达到某种平衡而已。

然而更多的情况是,孩子想用问题行为来维系一个家庭。比如说在有的家庭中,当父母关系紧张的时候,孩子就会生病或者逃学厌学等,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让父母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所以,要想让孩子的某一个行为或表现得到改善,我们要先看看家庭系统中的哪些“点”需要被改善。所有的人都不变,却一味期望孩子变的话,那其实是缘木求鱼,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样的家庭系统的互动关系,在孩子成年后也常常被带到单位里来。所以,在给企业人员讲课的时候,我也常会帮助大家了解,有的时候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难处,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故事。

什么样的教育才真的能增强

孩子的心理弹性?

接着我们再来看下一个关键词?冲突应对。对于所有的关系,我们也许都会带着一种理想化的期望,期望这个世界人人都很友善、彼此的相处都很愉悦。可是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内心里,自己跟自己都可能会有很多的冲突,上一秒跟下一秒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所以,发生在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很正常。出现冲突并不可怕,可是如果家庭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学习的冲突应对模式,那么在将来面对冲突时,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女主人公,从小到大一直以回避的方式应对冲突。当妈妈把她的日记公开,并且当着校长的面羞辱她后,她在转学前约了她的男生同桌,说:“不让我跟你好,我就要跟你好!”在赌气跟这个男生发生了关系后,她跑到山上大哭了一场,觉得自己已经把所有最珍贵的东西都扔掉了,以后可能就不会再受伤了。与此同时,她心里还有一种报复的痛快感。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谈到:通过伤害自己来让别人不好受、表达自己对冲突愤怒的模式,叫作“被动攻击”。

很多有6岁以下孩子的爸爸妈妈常常会谈到,孩子在幼儿园或早教班里,别人抢他玩具的时候,他不知所措;或者正相反,孩子动不动就去抢别人的东西,然后频频跟小朋友发生冲突。爸妈们通常都急于想知道该怎么做,而这时候我通常会反问:“作为父母,您平时是怎么应对冲突的?面对冲突会害怕吗?”如果没有在家庭中学习到良好的冲突应对模式,那么,我们后面要谈的社会适应就会出现状况。

win10安全模式有什么用详细介绍(应对心理危机: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电影《追风筝的人》(2007)剧照。

在谈到社会适应之前,我们先来看下一个关键词?自我认同。充足的内在安全感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悦纳自己的能与不能,相信自己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反过来,良好的自我认同又能够增强内在安全感,帮助孩子应对人生的各项挑战。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才能有效建立信心和自尊,而信心和自尊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础。对孩子来讲,高自尊、高自我认同的养成非常重要。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在从小到大的体验中对自己慢慢形成的概念是:“我不值得被爱,我是羞耻的,我有罪。”所以,她得出一个结论:“我注定这一辈子都不配得到幸福,即使我现在被爱,也一定是短暂的,我肯定无法永远拥有爱。”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会仔细探讨,如何通过对孩子刚出生甚至出生之前,以及幼儿期、少年期,尤其是大家觉得棘手的青春期的相关问题的回应处理,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帮助他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生活挑战都始终自信满满。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情商”这个关键词。在十个关键词中,“情商”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了。那么情商究竟是指什么呢?它又如何影响着内在安全感?以女主人公的母亲为例:在旁人眼中,她是一个非常优秀且事业成功的女性,可是,她的情商并不高,所以没有办法去理解女儿和前夫,不知道如何与人“共情”,更不知道怎么去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母亲的溺爱导致了她的“低情商”,而她的“低情商”又成为破坏女儿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再来看下一个关键词?社会适应。

很多父母常常提问说:“我的孩子好像有点儿内向,是不是不够好?我们怎样才能改变他的性格呢?”其实,内外向性格本无所谓好坏对错,最关键的是怎么帮助孩子学会适应。适应是评判心理健康重要的指标之一,内向者有内向者的优势,如果发挥得当,甚至比外向者更有可能担当重任。我们的女主人公来见我之前,其实已经去过很多国家和地区,而且每当事业做得很好很成功的时候她就会放弃,总是想走,但又不知道该去哪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不能适应任何一种稳定的环境和关系,只能拼命逃啊逃……”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适应不良,而越是适应不良就越缺乏安全感。

缺少良好的适应能力,就会引发下一个问题?归属感的缺失。将“归属感”列为十个心理关键词之一,是因为它与安全感互为因果,更与近年来高发的抑郁症息息相关。我们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就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始终觉得自己没有圈子,觉得自己很另类,那么当他内在的动力不足、过往的创伤浮现,或者经历某些特殊事件的时候,就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有一位在博士毕业后应聘到上海某高校任职的男老师,在面对大都市突如其来的时尚冲击、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以及出乎他想象的消费水平时,一时间非常失落,在学生面前都觉得抬不起头,觉得自己“像个钟楼怪人”,与周遭格格不入。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要去上班,他就会全身疼痛不堪,去医院检查,各个科室都说他“没病”。他觉得很痛苦,只要没课,就把自己关在单身宿舍里,紧闭窗帘。没有人可以做他的听众,因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人生一直“上不去、下不来”,永远卡在一个孤独的夹层里。他既不愿与家乡没多少见识的亲友为伍,又害怕走近比自己见多识广的人,日复一日,他越来越厌弃自己……相反,一个有归属感的人,即使在人生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挫折时,也往往能够在自己认同、也认同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里,找到解决问题的力量来源。

win10安全模式有什么用详细介绍(应对心理危机: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2008)剧照。

下面是与安全感有关的十个关键词中的最后一个?心理弹性。父母常说希望孩子一生平平安安,可是即使我们使出“洪荒之力”张开双臂,也无法替孩子挡尽所有的风雨,孩子总要去亲历人生的各种精彩或者挫折。什么样的力量可以保护他们在穿越“枪林弹雨”时安然无恙呢?

2008年,有汶川大地震,同时也有金融危机。在那段时间里,我给企业讲得最多的主题是“如何应对不确定时代”。其实,不确定一直伴随我们的整个人生,佛学里面经常用的词叫作“无常”。面对这种无常或者不确定,什么力量可以使我们始终自信满满呢?心理学里把这种力量叫作“心理弹性”。近些年来,关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报道比比皆是,更是在2020年达到了高峰,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率的大幅上升,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2021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将主题定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智商很高、追求完美、在某个领域里的成就远超同龄人,他们看起来所向披靡,却常常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出现问题。究其原因,恰恰是成就了他们的“惯性优异”绊倒了他们。人生的不完美时有发生,心理弹性好的孩子,可以更积极地应对,即使是遭受了别人眼中的失败,对他们来讲也不过“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相反,一直顺风顺水的人,却往往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为脚下那个本来很小的“袋囊”所困,越是对抗,“袋囊”越是膨胀,直至挡住去路和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前些年“挫折教育”流行起来。可是,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真的能增强孩子的心理弹性,而不是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回到我们的故事中来看看女主人公的心理弹性?像妈妈一样,她也很追求完美,每件事情都要做到极致,一旦出现瑕疵,便有深深的受挫感,受挫之后就更想解剖。在想“掐死”未婚夫的冲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她对自己的不完美的恐惧?三年来她一直不敢与未婚夫同居,唯恐他发现自己这个难以启齿的爱好后,心目中那个“完美的她”彻底破碎。如同前面所说,讲这个极端的故事给大家,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帮大家把十个关键词串联起来系统地了解,让这十个关键词不再陌生或者拗口,是想让大家了解:在每个人的人生中,这些关键词都在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而不同的处理方式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人生结果。

本文选自《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较原文有删节修改,部分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林紫

摘编/何也

编辑/王青

导语校对/陈狄雁

关键词:模式